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髋关节功能的影响

张红文

元氏双惠医院骨科,河北石家庄051130

摘要: 摘要:目的:观察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髋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收集本院2022年1月-2023年7月治疗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100例,单盲随机分组,对照组50例接受动力髋螺钉技术,观察组50例接受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
  • DOI:

    10.13738/j.cnki.acc.qklw60536

  • 专辑:

    科学Ⅰ辑;信息科技

  • 专题:

    信息、科学;综合科技

  • 分类号:

    G90;N92

摘要:目的:观察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髋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收集本院2022年1月-2023年7月治疗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100例,单盲随机分组,对照组50例接受动力髋螺钉技术,观察组50例接受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对比两组疗效。结果:观察组骨折恢复优良率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2个月、3个月、半年的Harri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恢复效果更好,减少并发症,有利于髋关节功能恢复

关键词: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股骨粗隆间骨折;临床疗效;髋关节功能

股骨粗隆间骨折是发生在老年人的常见骨折类型,严重损伤老年人的髋关节功能,导致其活动能力受限,如果不及时的治疗会增加致残率,降低其晚年生活的质量。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主要以手术固定为主,而治疗方式的选择对患者的生活水平以及髋关节功能的康复有直接的影响[1]。最开始临床应用髓外固定较多,但是髋关节功能恢复的效果并不理想,在内固定技术的发展下,有更多选择的内固定方式应用,包括动力髋螺钉以及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等技术。进行医学研究对比不同手术方式的效果,有助于提高患者的髋关节功能恢复质量和治疗的满意度,还能缩短患者早期下床的时间,减少长期卧床带来的并发症问题[2]。目前有研究发现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具有微创、术中出血少等优势,对于稳定型以及不稳定型的骨折均有满意的治疗效果。老年患者骨质疏松的问题明显,内固定方式的选择上对固定物强度和稳定性有较高的要求。动力髋螺钉稳定性较差,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的材料技术特点使其具有满意的抗旋转优势,稳定性更好,用于骨质疏松老年患者中可以减少骨量的丢失,且操作更加微创,理论上可以对粗隆间骨折患者的实际面临问题予以针对性的解决,满足当前医学发展的需求[3]。本文则对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进行研究,选择分组对比试验的方法观察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的临床作用,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本院2022年1月-2023年7月治疗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100例,单盲随机分组,对照组50例包括男18例,女32例,年龄61-83岁,均值(74.52±1.63)岁,受伤至入院时间(24.52±1.52)h,左侧20例,右侧30例,A1型12例,A2型20例,A3型18例,观察组40例中包括男22例,女28例,年龄64-80岁,均值(74.59±1.60)岁,受伤至入院时间(24.49±1.56)h,左侧24例,右侧26例,A1型15例,A2型18例,A3型17例,比较组间基线资料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备可比条件,伦理委员会批准。

1.2方法

术前两组患者接受全面的检查工作,包括体格检查以及X线或者CT的影像学检查,评估具体骨折类型,了解患者手术和麻醉的禁忌症,向家属交代手术风险。

对照组接受动力髋螺钉技术,选择局部或者全身麻醉,在大腿外侧做切口,长度大概7厘米,以此入路操作,在X线的引导下通过手法、撬拔以及牵引的方式进行骨折的复位,如果存在粉碎性骨折,可以临时插入克氏针或者加压螺钉进行固定,促进骨折的复位,然后在大粗隆顶点下方2厘米处插入细导针,扩大骨头的通道,创造螺钉的插入条件。扩孔和攻丝完成后,沿着导针的方向插入安装滑动髋关节螺钉和钢板在股骨的外侧,检查内固定的效果,结构稳定后,冲洗切口,放置引流管,缝合切口。

观察组接受股骨近端防旋锁内防旋髓内钉治疗:麻醉方法和手术体位与对照组患者相一致,先调整牵引床进行复位,保持复位状态,健侧肢体外展,患髋屈曲15度,复位满意后,选择手术的入路点,具体定位在大转子上方3厘米处,从后向前倾斜至远端,保持与股骨前弓解剖形态相一致的切口方向,切开大约5厘米,逐层分离筋膜和肌肉。到达大转子顶点后在其顶点前1/3处开口,插入3毫米的导针,向外偏离5度,打开骨髓腔,在X线的监视下观察主钉的插入情况,注意保持有效的复位,插入合适的深度时,安装螺旋刀片,实现近端交锁,然后安装远端的锁钉,带钩导针置入尾帽,冲洗伤口后放置引流管,关闭切口。

术后操作如下,观察引流的状态无异常后,术后24-72小时内可以拔除负压引流管,予以为期3-7天的抗感染治疗,术后3天内限制患肢的肢体活动,开展患肢的肌肉等长收缩训练和按摩,术后3天可以恢复关节的主动活动,术后8周复查CT或X线影像,观察骨折愈合情况,骨线愈合后可以拄拐下床活动。

1.3观察指标

(1)对比骨折恢复情况,参考髋关节Harris量表进行评估,优:Harris评分在90分以上;良:Harris评分在75-89分区间;可:Harris评分在60-75分区间;差:Harris评分在60分以下[4]。(2)术后不同时间段的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Harris评分,包括疼痛、功能、畸形、活动度以及特征维度,满分100分,髋关节功能恢复程度正向计分[5]。(3)并发症。

1.4统计学方法

统计学处理软件SPSS20.0,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差异性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采用百分比(%)表示计数资料,组间差异性比较采用x2检验,当P<0.05时视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骨折恢复情况

观察组骨折恢复优良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骨折恢复优良率比较(n,%)

组别

例数

优良率

对照组

50

20(40.00)

20(40.00)

6(12.00)

4(8.00)

40(80.00)

观察组

50

26(52.00)

22(44.00)

1(2.00)

1(2.00)

48(96.00)

x2






5.204

P






0.000

2.2术后不同时间段的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

观察组术后2个月、3个月、半年的Harri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术后不同时间段的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x±s)

组别

例数

术前

术后2个月

术后3个月

术后半年

对照组

50

38.96±2.52

68.58±2.47

75.69±2.85

88.96±3.63

观察组

50

38.91±2.50

72.48±3.63

80.48±3.44

92.58±3.96

t


0.526

4.859

5.286

5.824

P


0.105

0.000

0.000

0.000

2.3并发症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手术并发症(n,%)

组别

例数

髋内翻

感染

骨折不愈合

内固定松动

发生率

观察组

50

1(2.00)

0

0

0

1(2.00)

对照组

50

4(8.00)

1(2.00)

2(4.00)

2(4.00)

10(20.00)

x2






4.782

P






0.005

3讨论

股骨粗隆间以老年人为主要发病群体,这是因为老年人的身体机能下降,骨量流失较多,骨质量下降,所以易发生骨折。同时,老年人的骨质疏松以及内科疾病也会增加其治疗难度,骨机械强度下降,高血压、糖尿病等内科疾病对治疗方式的选择也会产生一定影响,延长骨折后恢复的时间,在股骨粗隆间隙骨折的治疗选择上要结合患者的身体情况以及骨折的情况来谨慎选择。大部分的股骨粗隆间骨折均为不稳定型的骨折,术后需要限制活动,这就导致术后容易发生下肢关节和肌肉的失用性萎缩,如果不能早期地开展功能康复训练,易出现骨折愈合迟缓以及深静脉血栓、髋内翻等并发症,影响髋关节功能的恢复质量[6]。所以进行股骨粗隆间骨折治疗方法的研究来提高其生活自理能力和髋关节功能是当前重点关注的问题,能够帮助患者尽快地恢复健康。

股骨粗隆间骨折以手术固定治疗为主,目前动力髋螺钉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是用于股骨粗隆间骨折治疗的常用方法,动力髋螺钉技术具有滑动加压的功能,坚强支持作用理想,但是其治疗创伤也相对较大,在股骨外侧的骨皮质上操作和固定容易增加该部位的应力,损伤股骨外侧骨皮质,容易出现螺钉松动的问题,延长术后的愈合时间以及髋关节功能的恢复,对于骨质疏松的患者来说局部变形和损伤问题需要重视起来,治疗期间应该关注减少应力集中的影响[7]。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粗隆间骨折的优势在于通过螺旋刀片进行骨质的填充,可以提供骨折处良好的稳定性,预防股骨头颈分离[8]。同时该技术对骨折断端肌肉和软组织的损伤较小,可以降低术后疼痛,也有助于术后早期康复活动的开展,缩短卧床的时间,从而减少长时间卧床带来的各种并发症。其抗旋转作用也值得肯定,有助于提高固定稳定性以及降低髋内翻风险[9]。赵大兵,王洋,姜晓明等[10]进行股骨近端锁定加压钢板和股骨近端防旋型髓内钉治疗技术的对比研究,发现股骨近端防旋型髓内钉治疗效果更好,手术相关指标得到了优化,手术创伤小,出血量少,髋关节恢复质量也更满意,虽然股骨近端锁定加压钢板的螺钉和钢板组合可以提高坚强固定效果,但是这种技术的局部操作创伤大,粗隆间外侧壁粉碎性骨折的断端碎片状容易出现骨折部位的内部移动,疼痛明显。

本次研究结果为,观察组骨折恢复优良率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2个月、3个月、半年的Harri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股骨粗隆间骨折通过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对于髋关节功能恢复质量满意,恢复优良率高,且并发症少。对其技术特点和优势进行分析,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的内固定材料更符合人体应力的特点,由于贴近负重力线,能更好地传递载荷,其设计特点还具备成角稳定性,主钉外翻角度小,具备防旋转的作用,进而可以预防股骨头旋转,最大程度的保障骨质量,从而降低髋内翻的发生率。旋转下置入螺旋刀片,够很好地嵌压周围骨质,增加固定的稳定性,减少股骨颈的局部血液循环和组织的影响,对于骨质疏松患者以及股骨头颈短小患者更为有利。外向5度的夹角设计以及柔软的尖端均能促进骨质的填埋,增加骨质与钉的充分接触面积,减少应力集中问题,这些设计特点是提高髋关节功能的恢复以及减少并发症的主要原因。

综上所述,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技术通过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方法能发挥更多优势,手术安全性高,能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髋关节功能恢复的质量。

参考文献:

[1]翟江波,衡德忠,姚鹏.血清骨织素联合Ⅰ型前胶原氨基端前肽检测对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术后髋关节功能不良的预测价值[J].中国医药导报,2023,20(27):90-94.

[2]邱卫华,王剑玮,黄磊,等.骨钩辅助闭合复位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较难复位的老年外翻型股骨粗隆间骨折[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22,37(12):1291-1293.

[3]冯骁,蒋健,王龙,等.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内固定术治疗老年不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对关节功能,凝血功能及预后的影响[J].临床误诊误治,2022,35(12):44-47,52.

[4]杜非,马文雄,王华,等.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联合骨水泥强化螺旋刀片治疗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疗效观察[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24,39(6):647-650.

[5]蒿俊行,董金辉,甄红军,等.股骨粗隆间骨折内侧皮质复位状态对骨折预后的影响[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22,30(6):21-24,29.

[6]冯敏,袁春明,强辉,等.局部联合静脉应用氨甲环酸对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围手术期失血量及并发症的影响[J].陕西医学杂志,2023,52(9):1214-1217.

[7]何晓锋,马兆龙,谷胜利,等.骨水泥钉道强化亚洲型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23,38(10):1062-1064.

[8]马超,宋矿朋,刘向林.经皮骨钩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及安全性[J].局解手术学杂志,2023,32(7):625-628.

[9]谷焕敏,梁婷婷,王桂玲.不同牵引方式辅助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内固定在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中的应用价值[J].医学临床研究,2022,39(2):208-211.

[10]赵大兵,王洋,姜晓明,等.股骨近端锁定加压钢板与股骨近端防旋型髓内钉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外侧壁粉碎性骨折的效果[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23,26(3):392-396.

张红文,1972年10月出生,女,汉族,河北省石家庄市元氏县姬村镇姬村,大学本科,元氏双惠医院,副主任医师,创伤骨科及关节骨科

身份证:132331197210010025



更多
引文网络
  • 参考文献
  • 引证文献
  • 共引文献
  • 同被引文献
  • 二级参考文献
  • 二级引证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