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OI:
10.13738/j.cnki.acc.qklw60536
- 专辑:
科学Ⅰ辑;信息科技
- 专题:
信息、科学;综合科技
- 分类号:
G90;N92
摘要:中国气象局《2024年大城市气象高质量发展评估报告》显示,全国36个大城市气象高质量发展水平达79.4分,较上年提升6.9%。气象部门通过深化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与社会服务现代化,强化城市安全运行保障和精细化管理支撑,有效提升了大城市精细化气象保障服务能力。为进一步强化大城市精细化气象保障服务,气象部门应积极主动,通过提升气象基础能力、增强气象服务能力、提升城市气象业务支撑水平,有效提升大城市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能力,促进大城市气象保障服务提质增效,进一步助力大城市精细化治理。
关键词:大城市;精细化气象保障服务;强化
引言
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特大暴雨、极端高温等灾害性天气频发,大城市因人口密集、基础设施复杂、热岛效应显著而成为气候风险的“放大器”。如,2021年郑州“7·20”特大暴雨造成重大生命财产损失;2022年7−8月,长江中下游和川渝地区出现了范围广、持续时间长、强度强、影响大的夏伏旱,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影响和经济损失。这一系列事件凸显了大城市气象风险防控的紧迫性。同时,城市“热岛”“雨岛”等“五岛效应” 加剧了城市局地气象环境的复杂性。贯彻国务院《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22—2035年)》关于"增强城市气象保障能力,实现重点区域气象监测预报预警精准化"的战略部署,气象部门要准确把握大城市气象保障服务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清醒认识到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天气频发重发带来新挑战、城市发展和精细化治理带来新需求、保障城市安全提出新要求,气象部门应进一步强化底线意识,认真落实大城市气象保障服务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完善科技创新、人才保障、经费投入相关配套政策。着力提升气象基础能力、增强气象服务能力、提升城市气象业务支撑水平,更好地为大城市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1提升气象基础能力
1.1 开展城市气象灾害综合风险普查
系统梳理城市面临的气象灾害类型,明确各类灾害致灾机理与影响范围。同步调查城市承灾体(包括人口、建筑、基础设施等)的分布特征及其对气象灾害的脆弱性。运用气象灾害风险普查成果,构建标准化的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科学划分城市各区域气象灾害风险等级,形成全域覆盖的风险图谱。
1.2 完善城市综合气象观测网
依据城市地形地貌与功能分区,优化观测站点布局,实现核心区、重点功能区及偏远区域全覆盖。构建涵盖地面、高空、垂直多维度的观测网络,获取温度、湿度、降水、风、气压、能见度等常规气象要素,以及酸雨、颗粒物等环境气象要素。融合卫星遥感、雷达监测等技术,建立天地空一体化立体观测体系,提升对中小尺度天气系统的监测能力。
1.3 提升城市气象预报预警能力
针对城市局地环境复杂、天气多变的特点,优化数值预报模式本地化参数设置,加强模式输出结果订正技术研发,提升短临天气预报精度。健全分灾种专项预警模型,明确预警阈值与发布标准,结合实况观测与历史案例延长预警时效。完善气象部门与相关行业部门联合会商及业务协同机制,形成上下联动、左右协同的预报预警流程。
2 增强气象服务能力
2.1 加强城市规划气候服务
在城市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及专项规划编制中系统融入气象要素影响分析。开展城市气候资源精细化评估,深入解析城市热岛、雨岛等典型气候效应的空间分布特征与时间演变规律,为城市空间结构优化、土地利用规划、关键基础设施布局等提供科学决策依据。重点针对城市通风廊道、防洪排涝系统、生态保护区等关键区域规划,提供专项气候可行性论证服务,提出优化建议以提升城市气候韧性。同步建立气候环境监测数据与规划实施效果的联动评估机制,定期分析规划执行对城市微气候及区域气候环境的影响效应,为规划的动态调整与优化提供数据支撑,促进城市发展与气候环境的可持续协调。
2.2 加强城市生态环境治理气象保障
深化对大气污染物扩散传输、酸雨形成机理、水体富营养化过程等核心生态环境问题的气象驱动因子分析,提供精细化、定量化的气象预报服务产品,为大气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及生态修复工程的精准施策提供科学指引。针对重污染天气过程及突发环境事件,建立快速响应机制,及时提供应急气象保障服务,提出基于气象条件研判的污染防控与风险规避决策建议。同时,开展气候变化对城市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影响的综合评估与长期预测研究,为制定城市中长期生态环境保护与适应气候变化战略规划提供关键气象科技支撑,服务生态环境质量的系统性改善。
2.3 强化城市重大活动气象保障
建立面向城市重大活动的专项气象服务保障机制,依据活动规模、性质特征及举办场地的气象环境敏感性,制定个性化、全流程气象服务方案。筹备阶段,分析历史同期高影响天气概率及灾害风险(如强降水、大风),预判活动时段气象敏感性,制定包含应急疏散、人工干预的专项方案;运行阶段,提供空间分辨率≤1公里、时间精度≤1小时的智能网格预报,针对开闭幕式等关键节点开展逐10分钟滚动预报;应急响应,建立气象-安保-交通多部门联动快速响应机制,依托靶向发布系统定向推送预警,触发停工、疏散等分级响应措施。建立服务后效评估体系,优化保障流程与技术标准。
2.4 加强城市旅游康养气象服务
在旅游景区及康养基地布设微气象站,实时监测舒适度指数、紫外线强度、负氧离子浓度等要素,生成健康风险分级预警产品(如中暑指数、呼吸疾病风险)。研发面向老年群体及慢性病患者的个性化康养气象指引,结合气温骤变、高湿等阈值触发健康提示。推动气象与文旅、卫健部门数据互联,依托“一网统管”平台实现景区客流调度、康养机构服务的精准联动。深化“中国天然氧吧”“气候宜居城市”等国家气候标志品牌创建,开展特色气候资源评估(如负氧离子浓度认证),赋能文旅康养产业高质量发展。
3 提升城市气象业务支撑水平
3.1 加强城市气象信息化建设
推进气象业务系统智能化转型,应用云计算、大数据等先进技术提升数据处理、存储与分析能力,优化业务流程自动化水平,降低人工操作误差。构建完善的数据安全保障体系,严格规范数据访问权限与传输流程,确保气象数据的完整性、保密性和可用性。推动气象信息平台与城市政务信息系统的深度互联互通,为跨部门协同决策与服务提供高效数据支撑,深化气象服务融入城市智慧治理体系。
3.2 加强城市气象服务核心技术攻关
聚焦数值预报领域,重点提升对中小尺度天气系统的模拟精度,优化模式本地化参数配置,增强对城市复杂下垫面气象特征的表征能力。深化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技术在气象预报预警中的融合应用,研发基于多源数据融合的智能预报模型,提升极端天气事件识别与预警能力。针对城市特定气象服务需求(如高层建筑群风环境精细化评估、城市内涝过程高分辨率模拟等),开展专项技术研究,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与成果,持续强化气象服务的科技支撑基础。
3.3 强化气象科普宣传
构建常态化、多元化气象科普宣传机制,依据不同受众群体的认知特点设计针对性科普内容与传播策略。面向青少年群体,推动气象科学知识融入国民教育体系,通过科普课程、实践活动等形式培养科学素养;面向社会公众,综合利用电视、网络新媒体、社区宣传等渠道,普及气象灾害防御知识、预报预警信息解读方法及应急避险与自救互救技能。创新科普形式,开发互动性强、体验感佳的科普产品(如气象科普动画、VR/AR虚拟仿真体验),提升科普宣传的吸引力、传播力与实效性。
结语
综上所述,强化高质量的城市气象保障服务体系,不仅需要完善综合观测网络、提升预报预警能力,更应强化气象服务在城市规划、生态环境治理、重大活动保障及旅游康养等领域的深度融合与应用。同时,必须加快气象信息化建设步伐,突破核心技术瓶颈,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并通过广泛深入的气象科普宣传,提升公众防灾减灾意识和应对能力。
参考文献
[1]罗赐麟,麦金婵,谢宸浩,黎洁仪.智慧气象赋能广州城市安全运行和精细化治理应用场景研究[J].海峡科学,2024,(2):114-118
[2]车万新.城市气象保障技术的探讨[J].河北农机,2019,(05):100.
[3]李雨阳.城市精细化气象服务体系建设研究——以鄂尔多斯市东胜区为例[J].河南科技,2018,(07):159-160.
作者简介:刘延春(1967.07)男,汉族,山东济南人,本科学历,工程师8级,研究方向:气象服务。
相关文献推荐
- 节点文献
- 读者推荐
- 相关基金文献
- 关联作者
- 相关视频
- 批量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