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OI:
10.13738/j.cnki.acc.qklw60536
- 专辑:
科学Ⅰ辑;信息科技
- 专题:
信息、科学;综合科技
- 分类号:
G90;N92
【内容摘要】:教师在设计和组织游戏时过于干涉和介入,尤其是组织幼儿自主游戏时比较严重。游戏的根本在于幼儿自主自发自我的天性表现,满足在现实社会中得不到满足的需要,从而丰富和完善自己的人格。而很多教师组织游戏是为了让幼儿达到自己预想的效果而过多介入到游戏中去,如:教师硬性安排、教师代替等。教师认为自主游戏片面理解为幼儿自由游戏,就完全放任,只为幼儿提供相应的游戏材料,然后让幼儿想玩什么就玩什么,想怎么玩就怎么玩,教师也不参与到游戏中,生怕阻碍了幼儿自主游戏的发挥。这两者的出现让老师们在幼儿开展自主游戏时,内心非常矛盾:是否应该介入呢?教师介入,又生怕影响和阻碍孩子的发展;而倘若不介入,又不能更好地让幼儿的潜能更好地发挥、经验更好的提升。这些矛盾和困惑导致了老师在幼儿自主游戏开展时不是很顺利,幼儿游戏质量也不高。《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指出:“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要求:“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因此,教师适时介入幼儿自主游戏对幼儿在游戏活动中的发展起着关键的作用.
关键词: 适时介入 自主游戏
幼儿园教育中长期存在着重上课、轻游戏的现象,一些教师认为游戏不过是儿童在学习之后的一种放松的方式,还有一些教师觉得游戏不好组织,要考虑到操作材料、幼儿的安全等因素,所以就把幼儿困在教室里,让幼儿在各自的座位上做一些幼儿不感兴趣的所谓的集体游戏,幼儿仅仅是在完成教师交给的任务,毫无兴趣和乐趣。对幼儿来说,游戏不仅是娱乐的方式,而且还是学习的过程。幼儿在游戏中的学习是发现式的学习、自主性的学习。游戏是幼儿最重要的学习方式。幼儿的健康成长离不开游戏,因此,教师应重视幼儿的游戏,为游戏的开展创造良好的条件。针对当前幼儿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应该重视幼儿的游戏活动,使幼儿在游戏中健康快乐地成长。首先,教师为幼儿设计的游戏必须符合游戏的基本特征,也可以启发幼儿自己提出游戏的主题,教师要指导幼儿积极关注和认真观察周围世界和日常生活,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幼儿所处的环境和生活内容越丰富,游戏的主题和内容就越容易发现。其次,要给孩子充分的游戏时间,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探索。再次,要为儿童创设安全的游戏场地和操作材料,因为这些条件是幼儿游戏的物质基础。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尽管没有成人对游戏的介入,幼儿也能在游戏中自我发展,但是有没有成人的介入和指导,幼儿的发展还是有区别的。成人的作用就在于能够用教育的眼光来观看幼儿的游戏行为,在最适宜的时候推进幼儿的发展。”因此,作为指导幼儿自主游戏的教师,应该在观察和了解幼儿游戏行为的基础上,当幼儿在游戏期间出现了阻碍游戏顺利进行的情况时,给予适时地介入,并采用相应的策略和方式,促使游戏进一步进行,让幼儿的游戏水平得到一定的提升。
一、当个别幼儿无所事事时,教师应采用询问、暗示方法介入到游戏中。
游戏过程中,常常会出现无所事事的幼儿,如果教师不闻不问,幼儿会特别无聊,没有老师和同伴的关注,有可能产生自卑心理,此时教师就应给予了解和介入,让幼儿参与到游戏中。
案例:在“小吃店”游戏中,一朵扮演的是小吃的营业员,只见她兴致勃勃地戴好帽子,穿好衣服站在店里,可不知为什么,今天就是没人来关顾,不一会就泄气了,于是,老师走过去问:“今天生意好吗?一朵摇摇头,老师说:‘你家是才开的新店,娃娃家还不知道吧,你试试看去娃娃家宣传一下,问问他们要不要点心。”她茅塞顿开,立刻去了娃娃家…在接下来的分享活动中老师组织孩子们讨论了小吃店没人光顾该怎么办?孩子们说到了上门推销。送外卖等,接着又有了孩子们自制外卖单等一系列活动。
二、失去兴趣时,采用询问、设疑进行适时介入。
案例:在“娃娃家”游戏中,功晟装扮爷爷,他一会儿将整张纸放进碗里,一会儿又把纸撕成长条放进碗里。忙碌了一阵,没劲儿了。教师见状,进入游戏:“爷爷,在忙什么呢?”功晟一看有人来了,就高兴地说:“我在做早饭呢。”“哦,我可以和你一起吃吗?”功晟马上把刚才做的东西放在教师面前:“看,这是大饼和油条。”“呀,今天家里的早饭又换新花样啦!家里的其他人知道吗?”教师的一句话提醒了功晟,他马上跑过去招呼家人:“早饭吃大饼和油条,快来吃吧。”家人来了,姐姐说:“大饼应该是圆的。”爸爸说:“颜色也不对,应该是黄的。”棒棒说:“那我重新做。”他剪了五个圆,一个大四个小,说:“爸爸要上班了,吃最大的,孩子吃小的。”全家人高高兴兴地吃起了大饼和油条。
从以上案例可以看出,当幼儿在游戏过程中失去兴趣时,他的游戏行为得不到关注,有可能就会放弃游戏,这样以来他对游戏没有了信心,那么游戏水平也不可能得到提升了。像这样的情况随时会出现,这时教师的介入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角色不符时,采用情节介入。
案例:在“小小银行”游戏中,杨皓淳扮演的是协管员,开始时非常认真,严守自己的岗位“取款机前”,但过了一会儿可能没什么人来取钱,只见他开始在走廊里跑起来,他这样一跑,几个顽皮的男孩也开始跟着他跑起来,游戏秩序显然被打乱了,杨皓淳忘记了自己的警察身份,于是,老师走到他面前,故作焦急地说:“协管员,取款机好像没有钱了,顾客都反映取不出钱呢,你快去调查一下。”经老师这么一提醒,杨皓淳立刻想起了自己的角色,走去“取款机”…。
教师进行情节介入后,让孩子明确了自己的角色职责,认真地做起了自己该做的事情,培养了幼儿的责任心和解决事情的能力,因此这样的介入方式是有效的。
四、出现纠纷时,规则介入。
案例:中班的孩子正在进行“十字路口”的游戏,其中王星和朱颜两个小朋友只是对车有兴趣,开着车一会推到“路边的建筑”,一会撞向同伴的汽车,不时找了同伴的不满,教室里一片混乱,同伴都在嚷嚷,抱怨。这时,老师以“交警“这一游戏伙伴身份介入:“呀,马路上怎么了这么多交通事故?”孩子们有的说:“都是王星和朱颜不遵守交通规则,把什么东西都撞翻了。”师接着问:“那你们设立了车道、交通标志吗?要是有车道,按车道、路标开应该不会出事吧?” “对呀,还得有交通指示灯呢。”“这儿车太多,要是有立交桥、有的车可以在最上面开,有的车可以在中间开,有的车可以在底下开就不会堵车了。”大家都你一言我一句的说开了。老师说:“那么,你们能不能分工合作来做这些事情,把交通规则建立起来。,这样就不会出事了。”孩子们听了后,纷纷行动起来。
虽然是游戏,但游戏是生活情景的再现,遵守规则是必须的,尤其是交通规则。以上的案例说明了,当幼儿出现纠纷时,教师应该进行介入和指导。不仅引导了幼儿要遵守游戏规则外,还增强了幼儿的交通规则意识。
自主游戏,即幼儿在一定游戏环境中根据自己的兴趣需要,以快乐和满足为目的,自由选择、自主开展、自发交流的积极主动的活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需要教师介入的情况,但教师的介入并不是越多越好,应该是适时的介入,即在适当、合适的时机参与和指导幼儿的游戏,让幼儿通过被适当指导后提升游戏水平。教师介入幼儿自主游戏是有一定原则的,《指南》中明确指出了判断自己的介入是否有效的三条检验标准:“第一,你的介入是否尊重幼儿的游戏意愿;第二,你的介入是否帮助幼儿获得新的经验,提升游戏水平;第三,幼儿对你的介入是否积极响应。”
虽然幼儿的游戏是自由、自主的,但不能没有教师,教师既是材料的提供者,又是游戏过程中多种角色的扮演者,在游戏需要教师介入时,教师采用合适的策略促进游戏的有效进行,当幼儿的游戏有序进行时,教师作为观察者或参与者,观察和了解幼儿的游戏动态,为下一次游戏作反思和铺垫,促使幼儿在游戏中快乐、和谐的成长。
参考文献:
李季湄,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10.
相关文献推荐
- 节点文献
- 读者推荐
- 相关基金文献
- 关联作者
- 相关视频
- 批量下載
- [1]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对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的效果评价
- [2] 土木工程施工中的裂缝处理措施
- [3] 新型绿色节能技术在建筑工程施工中的应用
- [4] 建筑工程施工中深基坑支护的施工技术管理分析
- [5] 建筑工程安全质量综合治理实践
- [6] 分析公路施工中软土路基的施工技术处理
- [7] 灌注桩后注浆施工技术在建筑工程施工中的应用研究
- [8] 后浇带施工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运用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