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摘要:实现国家繁荣昌盛的必然要求,就是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全体人民的共同意识。《广西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世界观和方法论。在宏观层面五观筑基(国家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 宗教观),微观层面五法随行(夯...
  • DOI:

    10.13738/j.cnki.acc.qklw60536

  • 专辑:

    科学Ⅰ辑;信息科技

  • 专题:

    信息、科学;综合科技

  • 分类号:

    G90;N92

摘要:实现国家繁荣昌盛的必然要求,就是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全体人民的共同意识。《广西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世界观和方法论。在宏观层面五观筑基(国家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 宗教观),微观层面五法随行(夯实理论认同、增进身份认同、深化文化认同、促进情感认同、铸就价值认同)的展开论述。疏通宏观与微观的阻淤,理顺“观”与“法”的逻辑关系,助力两者互促互鉴,完善广西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体系广西高校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要从“五观筑基, 五法随行”发力,搭建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导向的服务体系,立足本位牢记使命,为实现国家繁荣富强的宏伟目标积极贡献力量。

关键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广西高校

广西高校践行铸牢理论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的相关工作理论和实践的智慧结晶之一。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工作背景下,广西高校肩负着广西地区传承和弘扬优秀文化传统、推动区域文化交流融合以及助力西部开放发展的重要使命。与此同时,高校是各民族学生的集聚地,铸牢广西高校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高校应致力于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为国家培养优秀人才,促进高校的和谐发展 ,具有更为显著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广西高校在发展过程中采取多维教育手段树立强烈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广西高校通过课程、社会习俗、文化活动等多维手段全面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让学生在不同层面接受教育和熏陶;广西高校积极致力于文化传承与创新工作,通过多种方式和渠道,深入挖掘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价值,从而有效增强了学生的文化认同感。 

一、 广西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发展现状

(一)理论研究不足

目前的研究多集中在表层现象的描述,缺乏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渊源、现实意义和未来发展的系统性探讨。缺乏深入的理论研究导致师生对这一概念的理解不够深刻影响了教育的实际效果。

(二)各地区教育资源分配不均

各地政府应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确保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学生接受优质教育,实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广西是苗、瑶、壮、侗等多个地区不同群体的聚居地,不同地区应具有不同的民族特色,进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教育。广西与多个国家或地区接壤,边境地区的教育质量相对较低。这一状况不仅限制了当地学生的全面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效推进。

(三)促进发展现有的实践活动形式单一,缺乏创新性和互动性。

许多实践活动往往采用固定的模式,缺乏多样性和新颖性,这样重复性强的活动难以有效吸引学生的参与。单一的活动形式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热情,传统的实践活动多以教师为主导,学生被动接受,缺乏互动和参与感,影响了教育的实际效果。

(四)思想政治教育不全面

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展中对介绍思想政治理论的主渠道,但泛泛而谈。部分教师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有待提高,难以提供高质量的教学。此外,教师接受专业培训的机会较少,缺乏对最新理论和教学方法的了解和培训,影响了教学质量和效果。

(五)广西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面临的师资不足。

一方面,目前部分教师在相关文化教育方面的知识和经验还存在一定不足,难以高效地开展教育活动;另一方面,新教师的培养和上岗速度较慢,导致教学资源分布不均,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除了繁重的教学任务,许多教师还要从事科研和其他社会服务活动,导致他们严重缺乏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决心和精力。

二、 概念界定

(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

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概念是指我国各民族大家庭成员在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团结互助、共同发展基础上的思想文化认同。这一理念展现了我国各民族文化的丰富多样与整体的紧密融合,倡导各民族之间相互尊重、和睦相处,携手实现共同发展与繁荣。在具体实践中,铸牢中华民族的强烈共同体意识需要从多方面入手,包括加强民族教育、文化传承、民族地区发展等。通过这些措施,增强各族人民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凝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

广西高校的教育信仰、文化传承、民族团结进步培育、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成了这一思想的特殊内涵和广西高校的实践路径。广西高校在培养具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人才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 广西各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推行路径

(一)加强理论研究,推动高水平研究

加强理论研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鼓励学术界、教育界多做高水平研究,形成系统的理论框架。加强对广西个不同地区的实地调研,多收集第一手资料,通过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深化实证研究,全面分析各地区团结的实际情况和影响因素。结合实际问题,开展有针对性的政策研究,为政府和社会各界提供科学依据和可操作的建议。培养民族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人才,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引进先进理论和方法,提高整体研究水平。

(二)有效开发广西高校资源,营造浓厚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教育融入课堂教学、校园文化活动和学生辅导中。广西高校应将浓厚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建设教育融入课堂教学和校园文化活动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倡导各民族学生尊重差异、包容多样,让各不同地区学生在交流互动中增进了解、加深感情、强化认同。广西高校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课程培养学生强烈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通过课程、大学文化活动、学生辅导等促进各不同地区学生强烈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养。要根据各民族学生的文化背景和生活环境,灵活确定课程内容,使学生在深入了解各民族历史文化和风俗习惯的同时,增强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意识。

(三)建立多元化的有效机制,让中国不同地区群体参与到校园中来

1.民族校园综合实践。广西各高校组织学生开展暑期 “三下乡 ”等社会实践活动,深入各不同地区调研,了解各不同地区文化遗产故事,促进学生对不同地区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2.创建红色文化教育基地。探索创建红色文化学习基地,组织学生参观、培训,让学生在实践体验中加深对红色文化的理解,增强民族自豪感。

3.注重学校与地方政府的合作。推进学校与地方合作,与地方社区、红色文化机构开展各种合作活动,共同推进红色文化教学与指导。

4.加强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教育。将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培养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通过广西各高校文化艺术活动,从而促进大学生个性、气质、文化等内在素质的发展。

5.打造全方位、立体化模式,树立中国人强烈的民族意识。广西高校要充分重视社会实践的重要作用,引导学生从校园走向社区,通过观察、访谈、调查等方式,了解社会存在的现实问题和对民族团结进步建设的建议,增强对不同地区团结进步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带领学生走进乡村、社区,通过走访、访谈等形式,了解普通百姓的生活状况,了解他们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生产第一线,通过参观田间地头、工厂车间等,体验劳动人民的艰辛与不易,感受我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高潮。引导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切实感受社会百态,体验各民族友爱互助、同舟共济的情怀。

(四)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和中华民族共同体精神的发展

通过与各民族学生在线交流互动,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的历史和现实,了解广西高校各民族学生团结奋斗、共谋福祉、共同发展的历史。要增强全体人民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就必须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优势、理论体系优势和制度优势,从而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

通过高校各民族学生制作的关于沟通、交流、交融的微视频、微电影等作品,大多数青年学生明白了加强各民族之间的沟通、交流、交融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确保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必然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筑牢中国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渠道。要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政治觉悟,提高教师对树立牢固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要性的认识,把树立牢固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教学内容结合起来,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中,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中的作用,就必须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专业优势和学术优势,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专业知识和科学理论优势。

(五) 加强师资培训,定期组织现有教师参加相关主题的专业培训,提升他们在相关领域的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

可以通过邀请专家进行讲座、开展研讨会等方式,拓宽教师的知识视野,增强其教育教学技能。同时,与师范院校合作,定向培养一批专门从事各地区团结进步教育的教师,确保这些教师能够适应实际教学需求。合理规划教师队伍,避免资源浪费和分配不均的情况。对于承担过多工作任务的教师,可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开发适用于各地区团结进步教育的在线课程和教学资源,利用网络平台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这样不仅可以缓解师资短缺带来的问题,还能让学生接触到更加丰富多样的学习材料,提高学习效果。

四、结论建议

(一)研究结论

在新时代,促进全体人民的共同进步与发展是重要的工作方向。这有助于构建全体人民共同的精神家园,推动不同地区、不同群体之间的广泛交流与融合,是实现社会和谐与共同繁荣的必然要求。广西高校要充分认识到牢固铸牢中国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共同进步的主攻方向,是牢固铸牢中国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具体体现,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和践行 “五观”,夯实基础,遵循“五法”,牢固巩固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思维方式的认识,并将其运用到资教、科研、社会公益和文化传承等领域,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资教、科研、社会公益和文化传承。在社会公益、科学研究、人才管理等领域,不断促进广西高校铸牢强烈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中华民族共同体。用 “五观 ”打基础,用 “五法 ”抓落实,切实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广西高校教育教学全过程,不断深入有效地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建设,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各族人民的共同目标。对于师生而言,要使之成为共同目标。共同体意识已成为各族师生共同的价值追求和自觉行动。在今后的工作中,广西高校应不断探索创新,积极应对各种挑战,努力提高各地区意识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相信在广西高校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广西高校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发展能够取得更加显著的成绩。

(二)研究建议

习近平总书记在某个工作会议上指出:“在新时代,促进全体人民的共同进步与发展是重要的工作方向,尤其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意识”。广西是中国西南边陲,也是中国最大的少数民族省份,具有边境、民族、贫困的特点。高校作为培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建设者和追随者的重要阵地,必须主动承担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本任务,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论述、 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自治区关于民族工作的决策部署,结合广西实际,抓住新时代新机遇,认真积累经验,深入研究问题,找准工作的突破口和关键点,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取得新进展新成效。

五、参考文献

[1] 苏德,薛寒. 民族院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时代方位与具体路向[J]. 教育研究,2023,(5)

[2] 何克奎. 民族地区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研究——以广西高校为例[J]. 广西教育,2022.

[3]钟梅燕,贾学锋.民族院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研究[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21,No.162(06):156-163.

[4] 习近平.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 中国纪检监察,2023(21).

[5] 何志方. “互联网+ 博物馆文化”的创新传播:媒介、情景和行为. 神州, 2020(5)

基金: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旅游学院 2024 年度自治区级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项目编号:S202411837109,项目名称:五观筑基,五法随行:广西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2022年度校级科研项目:广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生态圈构建研究,项目编号:2022Z06。

作者简介:麦沛君(2005~),女,广东肇庆人,桂林旅游学院在读大学生,休闲体育专业。

通讯作者:章超平(1983.4~),男,桂林人,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

第三作者:于 超(1974~),男,桂林人,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教学、民族体育文化与旅游、民族学。

第四作者:朱艳(1981.1~),女,辽宁人,研究方向:历史教学、法学、民族学。

第五作者:刘忠钦(1986.7~),男,桂林人,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教学、民族体育文化。



更多
引文网络
  • 参考文献
  • 引证文献
  • 共引文献
  • 同被引文献
  • 二级参考文献
  • 二级引证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