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自主游戏对幼儿发展的影响与对策研究

黎伟玲

宾阳县邹圩镇中心幼儿园 530407

摘要: 摘要:自主游戏作为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关键路径。它不仅满足幼儿自我表达和探索的内在需求,更通过自由选择、主动参与等方式,激发其创造力、社交能力与认知水平的发展。相比结构化教学,自主游戏更加贴合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能够在轻...
  • DOI:

    10.13738/j.cnki.acc.qklw60536

  • 专辑:

    科学Ⅰ辑;信息科技

  • 专题:

    信息、科学;综合科技

  • 分类号:

    G90;N92

摘要自主游戏作为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关键路径。它不仅满足幼儿自我表达和探索的内在需求,更通过自由选择、主动参与等方式,激发其创造力、社交能力与认知水平的发展。相比结构化教学,自主游戏更加贴合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能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培养其独立性与合作精神。近年来,教育界日益重视游戏的教育价值,越来越多的实践经验表明,科学合理地开展自主游戏,不仅能提升教学质量,也为儿童成长提供了良好基础。本文旨在探讨幼儿园自主游戏对幼儿发展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实施对策,以期为教学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词:幼儿园;自主游戏;幼儿发展

随着《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以及《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持续广泛推广,国家层面着重突出游戏在幼儿教育里的基础性作用。自主游戏作为儿童最为自然的学习方式,正渐渐从“课后自由活动”转变成核心教育内容中的一项,然而在实际实践进程中,依旧存在教师指导不够、游戏时间被挤压、环境支持缺乏等状况,对游戏功能的有效施展形成了限制[1]。剖析自主游戏对幼儿发展的具体影响,并给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对提升幼儿园教育质量有着关键现实意义。

一、自主游戏概念

自主游戏是指儿童在没有成人直接干涉和把控的情形下,自行进行选择、自由开展表达以及主动参与进来的游戏活动,其着重突出儿童身为游戏的主导者,依据自身的兴趣、能力以及想象力,自主去决定游戏的具体内容、实施方式以及推进进程。在这样的一个过程当中,儿童锻炼了动手方面的能力以及社交方面的能力,同时也对思维发展以及情感表达起到了促进作用[2]。自主游戏重视个体之间的差异以及内在的需求,对培养儿童的独立性、创造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很有帮助,是帮助幼儿身心实现全面发展的关键渠道。

二、幼儿园自主游戏对幼儿发展的影响

1. 促进幼儿智力发展
在自主游戏里,幼儿凭借想象、构思以及操作等诸多方式来开展创造性活动,以此激发大脑进行积极思考并提升逻辑推理能力,比如在搭建积木之时,幼儿会去尝试不一样的结构组合,这能锻炼动手能力,又可促进空间想象以及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游戏当中的自主探索和试错过程,对提升幼儿的注意力、记忆力以及思维敏捷性有益,推动智力发展。

2. 培养幼儿社交能力
幼儿于自主游戏期间大多时候会跟同伴一同协商游戏的具体内容、角色的分配以及规则的执行情况,在这一进程里会渐渐学会倾听、表达以及合作[3]。在出现争执以及进行协调的过程中,幼儿持续锻炼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情绪调节能力,慢慢理解尊重他人、轮流等待等诸多社交规则。经由不断反复的互动,他们构建起初步的友谊关系,使得人际交往能力与团队意识都得到了提升。

3. 促进幼儿认知发展
自主游戏给予幼儿许多和现实生活有关的模拟场景,例如“过家家”“小超市”之类的活动,能帮助幼儿在实践里明白事物的属性与关系,扩充知识经验。幼儿于游戏期间持续进行观察、比较、分类、判断,借由主动操作以及探索来提高认知水平,游戏里的角色扮演还强化了幼儿对社会角色与规则的理解,推动了思维能力以及认知结构走向成熟[4]。

三、幼儿园自主游戏对幼儿发展的对策

1. 创设自主游戏环境,培养幼儿个性发展
自主游戏环境的创设是激发幼儿探索兴趣、推动其个性发展的关键前提,一个有启发性且充满安全感的游戏空间,可为幼儿奠定自由想象以及独立选择的基础,对幼儿依据自身兴趣和发展水平开展游戏颇为有益[5]。借助环境的多样性与开放性,幼儿可在自由的游戏活动当中逐步形成自我意识,呈现出各异的性格特质与思维方式,推动个性化发展。教育者需要依照幼儿的年龄特点以及发展需求,有针对性地设计环境、提供材料,并且适度加以调整和引导。

幼儿园可依据班级幼儿的兴趣以及发展需要,科学合理地规划多个功能区域,例如建构区、美工区、表演区、阅读区、自然角、生活体验区等等,为幼儿营造一个开放、多元、可供选择的游戏环境。每个区域都应当拥有明确的主题定位与功能目标,并且配备丰富、适龄、有操作性的材料,比如积木、布偶、绘画工具、纸箱、厨房玩具、仿真道具等,以此契合幼儿在认知、情感、社交以及创造等游戏需求,教师要基于对幼儿日常游戏兴趣的观察,动态调整区域设置,让游戏环境有持续的吸引力和挑战性。举例来说,在建构区除了提供常规的积木、轨道玩具之外,还可以增添纸筒、小石子、瓶盖、旧包装盒等松散材料,鼓励幼儿尝试运用不同材料组合搭建房屋、交通工具或者场景故事,发展其空间想象与创造能力。在表演区,则可以提供各类服装、帽子、面具、手偶、音响设备、玩具麦克风等,支持幼儿进行情景再现与即兴表演,提升其语言表达能力与角色代入感。教师还可为阅读区提供图画书、立体书、故事卡片等,引导幼儿自主阅读与讲述,激发其阅读兴趣与专注力,教师应当密切留意幼儿在各区域中的行为表现,查看是否有个别幼儿因为材料匮乏、区域设置不合理而缺少游戏空间或者表达机会,借助定期轮换区域位置、更新游戏材料、引入新的情境主题,可提升环境的新鲜感和探索价值,还可促使幼儿不断尝试新的游戏方式,拓宽兴趣领域,推动其个性、能力与社会性全面发展。教师作为环境创设者与游戏观察者,应当持续优化区域设置,为幼儿提供自由、安全、有趣的自主游戏空间,切实发挥环境在儿童发展中的“隐性教育”作用。

2. 保证自主游戏时间,激发幼儿游戏兴趣
充足的时间保障对于自主游戏可顺利开展而言是十分关键的,自主游戏并不是短时间内出现的小插曲,而是一个同时有连续性和完整性的探索过程,只有给幼儿足够多的时间,他们才可以在游戏里构建角色情境、推动情节发展并且一步步深入游戏体验[6]。时间得到保障对幼儿专注于游戏本身有帮助,还可以让他们在游戏里充分地释放情绪、思考问题以及解决险阻。教师需要打破传统教育里过度看重“教学时间”的观念,把自主游戏当作教育的关键部分,并且合理安排日程,给幼儿提供高质量、不中断的游戏时间。

幼儿园可在一日生活安排里明确划分出至少40分钟到1小时的自主游戏时间,并且保证这一时段拥有相对的独立性和连续性,不会因为突发事务、额外教学安排或者行政任务而频繁地被压缩或者取消。这段时间应该被看作和集体教学同样关键的“核心教育活动”,给予充分的尊重以及制度保障,具体安排方面,可以把自主游戏时间设置在上午9:00至10:00之间,在这一时段幼儿精力最为充沛、注意力很集中,适合进行主动性较强的探索性活动,应该避免这一时段和集体课程、户外活动或者临时参观等安排产生冲突,以免干扰游戏自然开展以及幼儿情绪持续投入。在自主游戏进行的过程中,教师的角色特别关键,要以“观察者”“支持者”的身份参与进去,避免频繁打断或者强行引导,给幼儿足够的自由空间,教师可以采用笔记、拍照或者观察记录等方式,了解幼儿在游戏中的兴趣点、行为习惯以及交往模式,并且作为后续教学调整的依据,比如发现某些幼儿总是偏好构建类游戏,就可以适时丰富建构材料,要是有幼儿频繁游离于游戏之外,那就需要考虑其是不是缺乏参与自信或者兴趣引导。为了提高游戏的连贯性以及教育深度,教师还可引导幼儿使用图画记录、口头分享、游戏本日记等方式,在不同天之间延续游戏情节,比如在“宠物医院”角色游戏中,幼儿可以绘制“今天有哪些动物来看病”“谁负责开药”“明天安排谁值班”等内容,并且张贴在游戏区域,引导他们第二天续演故事、推进情节。这种记录与延续机制,提高了游戏的连贯性和趣味性,还培养了幼儿的记忆力、语言组织能力以及责任意识。

3. 构建平等游戏机会,平衡幼儿参与权利
幼儿自主游戏的价值在于每个孩子都可公平且自由地呈现自我、参与互动以及体验游戏[7]。在现实状况中,因为性格方面的差异、能力存在的差距或者教师存在的偏向,大多时候会出现部分幼儿在游戏里被边缘化的情形,对其社交能力以及自信心的发展产生影响。构建平等的游戏机会,是保障每位幼儿获取全面发展权利的关键策略。

教师要主动留意性格内向或者能力相对薄弱的幼儿,在游戏刚开始的时候给予他们适度的支持与引导,帮助他们逐步融入集体游戏的情境之中。比如有些幼儿由于缺乏自信或者语言表达能力比较弱,在游戏里容易处于被动状态,甚至被其他幼儿排除在外,在这个时候教师可有意识地为他们创造参与的契机,例如鼓励他们和其他幼儿一起建构积木、合作表演小剧场,或者安排他们参与相对温和的辅助角色,减轻最初的社交压力。以“超市游戏”为例,要是发现某个幼儿总是被排除在购物环节之外,教师可有意识地引导游戏角色发生改变,设立“店长助理”“收银员”“商品摆放员”等岗位,让其有机会融入游戏并且获得成就感,这类角色虽然并非核心,但同样有关键性,可激发幼儿的归属感以及参与积极性。教师需要留意调整区域材料的数量与种类,尽可能减少因资源稀缺引发的争抢行为,比如在建构区增加积木的数量、在角色区提供充足的服饰与道具,避免某些幼儿因为“没抢到”而退出游戏,这样做可提高游戏的可持续性,还可以创造更多合作互动的机会,提升整体的游戏质量,对于经常主导游戏的“强势幼儿”,教师同样需要适度介入,引导其明白合作与轮流的意义。借助提醒、示范等方式,引导其学会分享材料、倾听他人的建议,并且在游戏中表现出包容与尊重,例如当一名幼儿在“娃娃家”中一直坚持自己当“妈妈”时,教师可温和介入,引导其思考“要是每个人都有机会当妈妈,是不是会更好玩?”这样的介入方式不会打断游戏进程,又能在潜移默化中引导规则意识。另外教师还可以定期组织“共建规则”环节,引导全班幼儿一起讨论并制定游戏规范,如“每人轮流当一次医生”“玩具用完要放回原位”“吵架了要说清楚”等,让规则不再是外部强加的,而是源自集体的共识。凭借参与规则制定,孩子可提高自我约束能力,还可以在遵守规则的过程中体会到公平与尊重的意义。

4. 设计生活自主游戏,提高幼儿生活技能
把生活元素融入自主游戏是提高幼儿实际能力、提高生活适应力的有效办法,生活游戏贴近幼儿日常经验,能在模拟与实践里帮他们掌握基础生活技能,例如穿衣、整理、交流和基本劳动等。借助游戏形式渗透,幼儿更易在轻松愉快氛围中学会技能,形成责任感与自理能力,生活游戏还可以激发幼儿观察生活、表达生活以及服务他人的愿望,是连接游戏与现实生活的关键桥梁。

教师可以围绕“餐饮”“清洁”“照顾小动物”“整理空间”等主题创设生活类游戏场景,充分挖掘日常生活中的教育价值,让幼儿在游戏中自然学会基本生活技能,比如设立“娃娃家”区域,提供毛巾、衣物、仿真食物、扫把拖把、洗手台模型等多样材料,引导幼儿扮演“爸爸妈妈”“厨师”“保洁员”等角色,模拟家庭中的一日生活。在模拟“做饭”时,幼儿能练习使用儿童餐具、摆放桌椅、分配食物等,在“打扫卫生”环节,教师可引导幼儿学习用扫帚、拖把进行基础清洁活动,提升其劳动意识和动手能力,教师还可以借机讲解洗手流程、餐前准备、餐后收拾等生活常识,并鼓励幼儿在生活中自主完成类似操作,培养其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责任感。另外还可以组织“生活挑战任务”,如“谁能最快叠好毛巾”“一起合作把图书角整理干净”“用托盘搬运玩具不掉落”等活动,在趣味竞赛中锻炼幼儿的协调性与合作意识,为拓展幼儿生活经验,还可设置“宠物角”,让幼儿照料仿真宠物玩具,模拟喂食、清洁笼舍、记录成长“日记”等环节,提升其观察力、耐心与爱心。在这些生活类游戏中,教师应以引导者和支持者身份参与,不过度干预,也不完全放任,而是借助示范、鼓励与肯定反馈,帮助幼儿逐步掌握技能。借助持续自然的渗透,生活技能将内化为幼儿的日常行为方式,提高其独立生活能力,也为未来的社会适应奠定坚实基础。

结语

综上所述,自主游戏于幼儿园教育而言承载着儿童成长的自然需求,在推动智力发展、社交能力以及认知水平提升等层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功用,教师借助创设多样的游戏环境、保证充足的游戏时间、构建公平的参与机制以及融入生活元素,可更为有效地引领幼儿于游戏里学习并成长。未来教育实践理应更看重自主游戏的系统性和科学性,促使其在课程中深度融合,切实达成“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教育理念,推动幼儿全面且具个性地成长。

参考文献

[1]仲婷婷.幼儿园自主游戏对幼儿发展的影响与对策[J]. 2024(3):365-367.

[2]冯稳平.浅析幼儿园自主游戏环境对幼儿发展的影响与对策[J].甘肃教育研究, 2024(17).

[3]周丽娜.幼儿园自主游戏对幼儿发展的影响与对策[J].互动软件, 2023(7):1738-1739.

[4]吴冰茹.角色游戏促进中班幼儿自主性发展的行动研究[D].成都大学,2024.

[5]张华.在自主游戏中发展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J]. 2024.

[6]卓丽茜,孙婵.自主游戏推动幼儿自主性发展的策略[J].新教育, 2023(5):103-104.

[7]杨芳.提升幼儿园户外自主游戏质量的行动研究[C]//教育信息技术创新与发展论坛论文集(二).2024.

 


更多
引文网络
  • 参考文献
  • 引证文献
  • 共引文献
  • 同被引文献
  • 二级参考文献
  • 二级引证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