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OI:
10.13738/j.cnki.acc.qklw60536
- 专辑:
科学Ⅰ辑;信息科技
- 专题:
信息、科学;综合科技
- 分类号:
G90;N92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正面临着转型升级的需求。传统教学模式中“教”与“评”脱节,学生学习积极性不足,阅读能力难以有效提升。为此,构建“教—学—评”一体化教学体系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路径。该体系强调教学、学习和评价的有机融合,注重学生主体地位和过程性评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语言运用水平。本文旨在探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评”一体化教学策略,推动教学实践创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初中英语;阅读;“教—学—评”一体化
当前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存在一些问题,如评价机制较为单一,教学内容跟学生实际情况相脱节,学生学习兴趣也有所欠缺等,这些情况对教学效果以及学生能力的提升都产生了影响。随着“双减”政策开始施行,学校日益重视课堂教学的效率与质量,推动评价改革以及教学创新已然成为迫切的需求[1]。鉴于此,开展“教—学—评”一体化策略的研究与实践,科学地设计教学流程以及评价方式,这符合教学规律,又能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对于优化课堂结构、提高阅读教学质量有着关键的现实意义。
一、"教—学—评"一体化概述
“教—学—评”一体化指的是在课程实施进程里,教学、学习以及评价这三者有机融合且协同推进的一种教学理念与实践模式,它着重突出教师教学目标同学生学习活动、评价方式之间的紧密联系。借助科学地设计教学环节,达成“教有所依、学有所获、评有所据”的效果,这种模式对提升课堂效率以及教学质量有益处,能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切实达成“以评促教、以评促学”的育人目标,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关键方向之一。
二、当前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现状
1.阅读评价形式单一,难以有效反馈学习过程
在当下的初中英语阅读课堂里,教师往往把课后习题以及统一测试当作主要的评价手段,然而却忽略了学生在阅读进程当中思维的转变以及能力的发展,使得教学反馈变得滞后,针对性也不够强,学生的阅读表现大多时候被片面地归结为对文本细节的把握,缺少过程性、多维度的评价支撑,无法有效地指导教师改进教学,也不能激发学生持续参与的内在动力[2]。
2.教学内容与学生兴趣脱节,影响阅读积极性
在部分初中英语阅读教学里,过于着重语言知识点的阐释,却忽略了将学生个体兴趣以及生活经验融入其中,这使得文本解读仅仅停留在表面,学生对于阅读任务缺少认同感与参与感,教学设计主要是教师进行讲解,缺少基于任务的互动环节,造成学生在阅读时很难产生情感共鸣,对其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以及阅读能力的提升产生影响。
3.教学活动缺乏层次与适应性,学生学习成效参差不齐
在英语阅读课堂上大多时候出现“一刀切”式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在设计教学任务时,没有全面充分地考量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语言基础,明显缺乏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分层推进教学和给予个性化支持的举措[3]。在这样的课堂里,不同能力层次的学生都面临着相同的任务安排。对于部分学生而言,由于任务难度与自身能力不匹配,极易产生畏难或者倦怠的情绪,难以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寻找到契合自身情况的成长路径,最终对整体的教学效果以及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都造成了一定影响。
三、初中英语阅读"教—学—评"一体化教学意义
1.促进教学与评价的有效融合,提升教学质量
“教—学—评”一体化达成了教学目标、学习活动以及评价手段之间的有机融合,让教师可及时知晓学生的阅读理解状况与思维过程,依据实际情况调整教学策略,这样的融合可帮助教师精准把控教学进度,同时能让课堂教学更为高效,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以及综合语言运用水平,推动教学质量得到全面提高[4]。
2.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动力,培养终身阅读习惯
借助一体化教学评价体系,学生于阅读进程里可获取持续的反馈以及指导,提高自身学习的参与感以及成就感,这种动态形式的评价可促使学生展开自我反思以及进行调整,培育其自主学习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维。学生在持续体验阅读乐趣以及成就感的过程当中,会更容易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为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初中英语阅读"教—学—评"一体化教学策略
1.加强文本解读,提升阅读课堂评价
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里,文本解读是理解文章内涵以及提升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关键要点,强化文本解读能帮助学生明白文章的主旨、结构以及细节,还可引导学生开展分析、推理以及情感体验,推动高阶思维的进步[5]。有效的文本解读应当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借助问题引导、合作剖析等多种办法深化理解。
以译林版七年级上册 Unit 2 “Hobbies”为例,教师首先设计文本导读导学案,把课文依照段落进行划分,明确每一段的重点信息以及难点词汇,在课前的时候,教师可以布置预习任务,例如词汇记忆以及问题思考等,协助学生初步知晓课文内容。在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逐段阅读,结合文本内容提出开放性问题,例如“What hobbies does Millie have?”、“Why does she enjoy her hobby?”、“How can hobbies influence our daily life?” 等,促使学生深入思考文本细节以及情感。教师借助小组合作讨论,让学生交换观点,推动互相学习以及多角度理解。为了提高文本解读的趣味性以及实效性,教师可设计演讲展示活动,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谈一谈自己喜欢的兴趣爱好,并模拟介绍过程,增强表达和理解。教师还可借助多媒体展示世界各地的兴趣文化,帮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课文内涵。在评价环节中,教师采用课堂观察记录学生参与度以及表达质量,结合随堂小测题检测文本理解,及时反馈学习成效。除此之外,教师可以安排课后写作任务,比如“写一篇介绍自己兴趣爱好的短文”,把文本内容与写作相结合,深化理解,评价并非仅仅局限于分数,更加重视学生的思维过程以及语言表达能力,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理解文本。凭借这一系列设计,学生可系统且深入地理解课文,提升阅读能力与思辨力,课堂评价实现动态、立体,真正发挥评价促进教学和学习的作用。
2.设置阅读任务,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对于提升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效果而言是极为关键的要素,若能合理设计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相连且趣味性颇强的阅读任务,便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促使其主动投身于阅读活动之中[6]。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可使学生聚焦文本重点,还可让阅读过程变得更为生动且富有意义。
以译林版七年级上册Unit 8 “Let's celebrate!”为例,该单元围绕各种节日庆祝活动展开主题,教师所设计的阅读任务以“节日文化剖析”为核心内容,首先布置学生回家去调查本地以及家庭的传统节日习俗,收集有关节日活动、特色食品以及庆祝方式等信息。学生需要准备简短的介绍,用英语去描述所调查的节日,此任务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可激发他们的探索欲望以及表达愿望。在课堂上学生分组分享调查成果,教师鼓励学生运用课文中出现的节日词汇以及句型,比如“How do you celebrate…?”、“What do people usually do on…?”,将课本知识和实际生活相结合,以此提升语言运用能力。教师还组织节日文化知识竞赛,设计与课文相关的选择题、判断题以及问答题,激活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的参与感,为了丰富体验,教师安排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模拟节日庆典中的对话场景,提升口语表达,教师还利用多媒体资源播放不同国家的节日庆祝视频,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鼓励他们比较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庆祝方式,培养跨文化意识。凭借这些丰富多样的阅读任务,学生可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词汇和句型,激发阅读兴趣,在评价方面,教师结合任务完成情况、小组展示质量以及课堂表现,实行过程性评价,学生完成的节日介绍作品被整理后展示于班级墙报,激发学生的荣誉感以及持续学习动力。
3.结合学生实际,合理设计教学活动
教学活动需要充分考量学生的语言基础、学习习惯以及心理特点,借助有适当难度且形式多样的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以及学习成效,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活动,可推动语言知识的内化以及应用,还可以激发学习兴趣,培育自主学习能力[7]。教师应灵活调整教学策略,以学生为中心设计贴近生活的阅读内容和互动环节,使学生在真实语境中体验语言运用,提升综合语言能力。
以译林版八年级上册Unit 1 “Friendship” 为例,课文主题围绕着友谊与人际关系展开,和学生的生活较为贴近,教师所设计的教学活动以 “我的好朋友” 为核心,活动内容划分成理解、表达以及交流三个阶段,完全契合初中学生的语言水平以及心理需求。在理解阶段,教师运用情景导入法,展示和友谊相关的图片以及视频,引导学生去讨论 “什么是好朋友”,激发兴趣。紧接着,师生一同朗读课文,着重讲解关键词汇以及句型,借助多媒体展示来辅助学生理解内容,教师还设计了填空以及选择题来巩固知识。在表达阶段,学生完成 “写一段关于你最好的朋友” 的短文,教师提供写作模板以及句型支持,降低写作的难度。学生可结合真实生活内容,提升写作的真实性以及趣味性,写作完成之后,教师组织口语交流活动,学生依次介绍自己的朋友,练习口语表达以及互动能力。在交流阶段,教师安排小组合作活动,学生围绕 “朋友之间应有哪些品质” 展开讨论,整理观点并且制作思维导图,锻炼合作与总结能力。教师引导学生把讨论结果用英语进行简短陈述,提高语言输出能力。在评价方面,教师关注学生的课堂参与、作业完成质量以及口语表达表现,采用多元评价方式,学生自评以及同伴评价贯穿教学的整个过程,促进反思以及改进,活动内容符合学生实际,注重情感体验以及语言运用,有效提升阅读理解以及表达能力。依靠上述设计,教学活动贴合学生认知特点,又兼顾语言技能培养,帮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运用语言,提高学习兴趣,实现教学目标的同时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
4.关注学习过程,加强教师评价引导
教师评价不能只局限于结果方面,而要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之中,以此帮助学生及时调整学习策略与方法。过程性评价可推动学生进行自主反思、合作交流以及持续改进,对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有益处,教师要借助多元化的评价手段,例如课堂观察、作业反馈、自评与互评等,全面知晓学生的学习状态以及问题,给予针对性的指导与激励,推动学生持续提升阅读理解能力和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以译林版八年级上册Unit 5 “The natural world”为例,教师可以设计一套完整的过程性评价体系,贯穿于学生的阅读预习、课堂学习以及课后复习的整个过程。课前学生要完成指定阅读材料的自主预习,覆盖重点词汇、句型以及短文内容,并且填写“阅读日志”,记录预习时间、遇到的险阻和疑问。教师依据日志内容进行分类整理,针对共性问题设计课堂教学重点。课堂上教师借助提问、小组讨论以及即时测验,实时观察学生的理解情况和参与度,适时给予反馈,学生之间开展互评,交流阅读理解与表达体验,提高合作意识和反思能力。课堂后,教师安排分层次的阅读拓展任务,鼓励学生依据个人兴趣选择相关资料,完成心得分享,并在班级论坛发布,促进学习的延续和深化。评价环节关注语言知识掌握,还涉及阅读策略运用和学习态度,教师定期召开学习反馈会,结合作业表现和课堂表现,给予具体指导与表扬,自评表和同伴评价表的使用,提高了学生的自我监控能力,帮助他们明确改进方向,借助多角度、多方式的过程性评价,教师可及时发现学生的薄弱环节,调整教学策略,促进个性化教学。这一评价模式提升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有效提高了师生互动,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过程评价的深入推进,让阅读教学从单一知识传授转变为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提升,实现“教—学—评”一体化的目标,提升整体教学质量。
结语
初中英语阅读“教—学—评”一体化教学策略开展实施可达成教学、学习与评价的有机融合,推动学生阅读能力全方位提升。教师依靠强化文本解读、恰当设置阅读任务、依据学生实际设计教学活动以及关注学习过程进行评价引导,可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程度,促进自主学习能力培育。此策略优化了教学流程,实现了评价的多元化和动态化,促使教学质量不断提升,未来需深入该策略的应用与研究,探寻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教学模式,帮助初中英语阅读教学迈向新高度。
参考文献
[1]汪路艳.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研究[J].教学与管理, 2023(27):96-100.
[2]张露.探究初中英语阅读课教,学,评一体化的设计与实施[C]//2024年文化信息发展论坛论文集(三).2024.
[3]吴源平.数字化背景下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设计与实施[J]. 2025(3):83-85.
[4]储文静."教—学—评"一体化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研究[J]. 2024.
[5]刘利.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方式创新探索[J]. 2024.
[6]王娜娜,蔺兰兰.基于思维品质培养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评"一体化设计与实施[J].英语教师, 2024, 24(19):21-26.
[7]黄光琼."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设计个案研究[D].海南师范大学,2023.
相关文献推荐
- 节点文献
- 读者推荐
- 相关基金文献
- 关联作者
- 相关视频
- 批量下載
- [1]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对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的效果评价
- [2] 土木工程施工中的裂缝处理措施
- [3] 新型绿色节能技术在建筑工程施工中的应用
- [4] 建筑工程施工中深基坑支护的施工技术管理分析
- [5] 建筑工程安全质量综合治理实践
- [6] 分析公路施工中软土路基的施工技术处理
- [7] 灌注桩后注浆施工技术在建筑工程施工中的应用研究
- [8] 后浇带施工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运用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