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OI:
10.13738/j.cnki.acc.qklw60536
- 专辑:
科学Ⅰ辑;信息科技
- 专题:
信息、科学;综合科技
- 分类号:
G90;N92
【摘 要】部编版语文教材的现代文选文为“慢阅读”教学提供了理想载体。本文以八年级教材中的经典篇目为例,针对当前阅读教学“重速轻质”的问题,提出“三维慢读”教学模型:通过语言品析层、情感体验层、文化思辨层的阶梯式推进,结合批注法、比较阅读等策略,实现学生对文本的深度解读。研究为落实语文核心素养中的“语言建构与运用”“审美鉴赏与创造”提供实践路径。
【关键词】慢阅读;部编版教材;八年级语文;现代文教学;深度阅读
引言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快餐式阅读使八年级学生深度阅读能力逐渐弱化。八年级作为初中语文学习关键期,对思维与审美发展意义重大。部编版语文教材八年级所选《背影》《白杨礼赞》等现代文,语言优美、情感深刻,是开展深度阅读的优质资源。然而,受教学课时限制与应试导向影响,当前阅读教学重速度训练与答题技巧,轻沉浸式品读与深度思考,导致学生对文本理解浮于表面。“慢阅读”以深度理解和情感共鸣为核心,契合教材编写思路与学生认知规律,但其如何转化为可操作的课堂教学策略仍有待探索。本研究立足教材文本,针对现存问题,致力于探寻“慢阅读”实施路径,促进学生语言能力、思维品质与审美素养的全面提升。
“慢阅读”与部编版教材的适配性分析
核心概念
“慢阅读”理念源自西方,旨在对抗信息化时代快餐式阅读的浮躁倾向。其核心是主动放缓阅读节奏,引导读者深入文本,实现语言形式与思想内涵的双重理解。与追求信息获取效率的“速读”不同,“慢阅读”更注重审美体验与思维深度参与。在语文教学中,“慢阅读”并非单纯减速,而是通过诵读、批注、研讨等方式,培养学生对文本的感知力、理解力与批判性思维
教学价值
“慢阅读”在语文教学中具有多维度价值。语言学习方面,通过慢读部编版教材中凝练精妙的选文,学生能品味词语组合的表达效果,积累优质语言素材,教材课后“积累拓展”板块也为语言品析提供实践路径。思维培养上,八年级作为逻辑思维发展关键期,“慢阅读”倡导的多视角文本解读,能有效锻炼学生分析、评价等高阶思维能力。情感与审美领域,“慢阅读”借助诵读、意象分析等方式,推动学生与抒情文本产生情感共鸣,并将抽象情感具象化,深化审美感知。此外,“慢阅读”与教材编写理念高度契合,教材“单元导语”及课后习题中的阅读提示,均需通过慢读细读才能落实,充分体现其教学适配性。
教学问题诊断
教学现状
当前八年级现代文阅读教学在部编版教材使用过程中呈现出明显的矛盾态势。这种矛盾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主要表现在三个维度:其一,文本解读流于表面,教师侧重文章表层信息提取与写作手法概念灌输,致使学生难以深入理解文本内涵。其二,教材资源开发不足,部编版教材精心设计的单元导语、预习提示等助学系统常被简化,“积累拓展”板块的比较阅读要求与课文旁批的深度思考提示,未得到充分利用。其三,学生主体地位缺失,课堂以教师讲解为主,封闭式提问和对标准答案的过度追求,限制了学生个性化解读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教材使用中的关键矛盾
深入分析可以发现,当前教学中最突出的矛盾在于教材编写意图与实际教学实施的脱节。部编版教材以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组元,强调单元整体教学和读写结合,但在实践中常常被割裂为单篇孤立教学。这种脱节不仅影响了教学效果,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实施策略
构建三维慢读模型
本研究基于部编版教材特点构建的“三维慢读”教学框架,以“语言品析—情感体验—文化思辨”为核心,既能贴合语文核心素养培育需求,又能有效发挥教材文本优势。在语言品析维度,聚焦文本言语形式,通过词语替换、句式比较等方式,引导学生细品文内词语的精妙,体悟朴素文字下的深厚情感;情感体验维度注重梳理文本情感脉络,借助“情感地图”绘制等活动,让学生标注情感变化的关键词句,感知平淡叙述中蕴含的情感;文化思辨维度则着力开掘文本思想内涵,围绕课文中蕴含的辩证关系组织讨论,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深意。
具体方法
基于部编版教材选文兼具经典性与时代性、注重单元主题与语文要素双线编排的特质,课堂教学可从三大维度实现系统性突破。批注式深度阅读法以教材原生旁批为示范,构建三阶批注体系:从一阶关注语言形式,到二阶记录阅读困惑,再到三阶提炼感悟,层层递进培养文本分析能力。比较阅读拓展法深度契合教材编排逻辑,通过单元内主题对比与跨单元文体对照,引导学生在文本比较中把握写作风格、情感表达与文体特征的异同,形成系统化阅读认知。情境化品读法则以沉浸式场景打破文本与现实的界限,通过角色扮演、情境讨论等多元互动,激活文本生命力,推动学生将阅读成果迁移至生活实践。三种方法有机结合,既能夯实基础,又能拓展思维、提升素养,助力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实现知识积累与能力发展的双重突破。
教学实践与反思
课例展示
在《社戏》“偷豆”情节教学中,借助“语言—人物—文化”三阶慢读框架,以学生的真实参与推动深度阅读。在语言层面,通过“偷”与“摘”的词语替换对比,激活学生的语言感知力。当教师抛出替换讨论,学生小林立刻联想到自己“偷摘枇杷”的经历:“‘摘’字太普通,‘偷’才有偷偷摸摸的刺激感!”这引发全班共鸣,教师顺势点明文中“偷豆”以孩童的恶作剧消解道德贬义,成功表现鲁迅语言的诙谐精妙。
进入人物层分析时,分角色朗读成为学生解读人物的钥匙。小敏声情并茂地演绎双喜“我写包票!...怕什么!”的豪迈宣言,赢得满堂喝彩;小辉则敏锐指出,短促排比句如同“连珠炮”,将双喜的果敢自信展现得淋漓尽致,而“都是识水性的”补充说明,更透露出其生活智慧。
文化层的讨论中,教师以“‘好豆’‘好戏’好在哪里”叩击学生心灵。小萱分享的乡村暑假经历,让抽象的情感具象化:“就像在奶奶家疯玩的日子,快乐不在物质,而在自由与纯粹。”在思维碰撞中,学生领悟到“好豆”“好戏”实为乡土文化的情感符号,承载着对童年与故土的眷恋。
效果验证:《藤野先生》批注质量对比
通过对比传统教学与慢阅读教学后的学生批注,可见显著教学成效。传统模式下,学生批注多停留于情节概括,如标注“藤野先生外貌描写”“修改讲义事件”等表层信息,缺乏对文本深层内涵的挖掘。
慢阅读教学实施后,学生批注实现质的突破:能精准捕捉文章的表述细节,分析“缓慢”背后的严谨治学态度、“顿挫”暗含的人格力量,甚至将血管图修改事件升华为“科学无国界”的人文思考,展现出对文本的深度解构能力。
具体课堂数据显示,学生们语言赏析达标率从32%提升至78%,情感体察从25%升至82%,文化理解能力从12%跃至65%,批判性思考能力更从8%显著提升至53%,充分印证慢阅读教学对学生文本解读与高阶思维发展的推动作用。
结语
在信息化浪潮下,“慢阅读”为八年级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提供返璞归真的路径。本研究依托部编版教材,经理论探索与实践验证,证实其在培养语文核心素养方面的独特价值。“慢阅读”革新教育理念,打破“重速度轻深度”的传统模式,以经典篇目实践提升学生语言、情感、文化等能力。本研究构建“三维慢读”框架,开发具体策略并验证了其对高阶思维的促进作用。但实施中仍面临课时平衡、文体差异设计等挑战,未来还需探索与信息技术的融合。教育的真谛在于唤醒而非灌输,未来期待更多教师参与,以“慢阅读”唤醒学生,培育文化传承者。
【参考文献】
朱艺佳."慢阅读":初中语文学习力的深度观照[J].语文教学通讯,2024,1306(20):36-38.
左安强.“慢阅读”在初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运用[J].语文教学之友,2018,37(1):19-21.
陈昊.以《社戏》为例谈语文教学中的慢阅读[J].语文天地(初中版),2019(2):65-66.
相关文献推荐
- 节点文献
- 读者推荐
- 相关基金文献
- 关联作者
- 相关视频
- 批量下載
- [1]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对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的效果评价
- [2] 土木工程施工中的裂缝处理措施
- [3] 新型绿色节能技术在建筑工程施工中的应用
- [4] 建筑工程施工中深基坑支护的施工技术管理分析
- [5] 建筑工程安全质量综合治理实践
- [6] 分析公路施工中软土路基的施工技术处理
- [7] 灌注桩后注浆施工技术在建筑工程施工中的应用研究
- [8] 后浇带施工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运用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