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OI:
10.13738/j.cnki.acc.qklw60536
- 专辑:
科学Ⅰ辑;信息科技
- 专题:
信息、科学;综合科技
- 分类号:
G90;N92
摘要:目的:探讨基于循证实践的综合保温策略在预防骨科手术患者术中低体温的效果。方法:选取2023年1月—2024年12月我院骨科手术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保温)与观察组(综合保温策略),每组50例。观察组采用预保温(38℃暖风毯预热30min)、术中加温输液(37℃)、提高室温(22-24℃)、体表覆盖保温毯等循证措施。比较两组患者核心体温变化、低体温发生率及术后寒颤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术中各时点体温均高于对照组(P<0.05),低体温发生率(8.00%)显著低于对照组(32.00%)(χ²=9.600,P=0.002),术后寒颤发生率(6.00%)亦低于对照组(26.00%)(χ²=7.440,P=0.006)。结论:基于循证的综合保温策略可有效维持骨科手术患者术中核心体温,显著降低低体温及相关并发症发生率。
关键词:骨科手术;术中低体温;循证护理;综合保温策略;预防效果
术中低体温是骨科手术常见并发症,在全球范围内发生率普遍较高[1]。其发生机制复杂:麻醉药物抑制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骨科手术特有的大面积体腔暴露、骨水泥聚合吸热反应、大量4-10℃低温冲洗液使用及冷藏血制品输注等因素,共同导致患者热量加速散失[2]。低体温可触发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包括:手术部位感染风险增加3倍(因血管收缩致组织氧合下降)、心血管事件(室性心律失常风险提升40%)、凝血酶活性降低20%(血小板功能障碍)、肌松药代谢速率下降40%,以及高达30%的患者出现术后寒颤[3-4]。这些并发症显著延长麻醉复苏室停留时间(平均延长35分钟)并影响康复进程[5]。尽管常规保温措施被广泛应用,但研究显示其仅减少10-15%的热量丢失,对中长时间手术患者保护效果有限[6]。循证护理强调整合最佳科研证据、临床专科经验与患者个体化需求三位一体。本研究旨在探讨基于循证实践构建的综合保温策略(涵盖预保温、液体加温、环境调控及体表主动保温)在骨科手术中预防术中低体温及减少相关并发症(如寒颤)的有效性,为优化围手术期护理提供科学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23年1月—2024年12月在本医院进行骨科手术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0例。纳入标准:①ASA分级Ⅰ-Ⅱ级;②患者进行的手术时间不少于一小时;③患者知情同意并签署同意书。排除标准:①患者术前体温异常;②患者患有凝血功能障碍;患者意识不清晰或者智力有障碍者;③除参与本研究还接受其他临床实验者不予考虑。两组性别、年龄、体重指数、手术类型及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表1)。
表1 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
项目 | 对照组(n=50) | 观察组(n=50) | t/χ²值 | P值 |
年龄(岁) | 52.34±12.67 | 50.89±11.82 | 0.589 | 0.557 |
性别(男) | 28(56.00%) | 30(60.00%) | 0.160 | 0.689 |
BMI(kg/m²) | 23.15±3.02 | 22.87±2.91 | 0.481 | 0.631 |
手术时间(h) | 2.45±0.78 | 2.52±0.83 | -0.443 | 0.659 |
手术类型 | ||||
脊柱手术 | 18(36.00%) | 20(40.00%) | 0.667 | 0.716 |
关节置换 | 22(44.00%) | 19(38.00%) | ||
创伤固定 | 10(20.00%) | 11(22.00%) |
1.2护理方法
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设计,将100例患者均分为两组。对照组实施常规保温措施:手术室温度设定为21℃,仅以无菌手术巾覆盖非手术区域体表。观察组则基于循证医学证据整合多维度综合保温策略,具体包括:(1)术前预保温干预:患者入室前30分钟,采用38℃恒温暖风毯系统性覆盖躯干及四肢,提升外周组织储热能力;(2)术中液体管理优化:所有静脉输注的晶体液、胶体液及血制品均经输液加温仪精准控温至37℃后再输入,避免冷负荷导致的体温下降;(3)手术环境精准调控:室温动态维持在22-24℃(较常规提升1-3℃)、湿度控制在40-60%,平衡医护操作需求与患者散热风险;(4)体表主动保温:非手术区域全程覆盖充气式保温毯,持续输送38℃暖风形成强制对流热屏障;(5)暴露时间最小化:手术区消毒后立即覆盖透明保温薄膜,术中非操作时段以保温材料遮蔽暴露创面。上述措施形成"预防-阻断-维持"三重体温保护体系,核心目标是减少热量再分布、对流辐射散热及冷液体输入三大致冷因素。
1.3观察指标
观察指标聚焦体温动态变化及相关并发症:(1)采用高精度鼓膜温度计监测核心体温,于四个关键时点记录:入室即刻(T0,基础值)、麻醉诱导后30分钟(T1,再分布高峰期)、术中60分钟(T2,稳态维持期)、手术结束即刻(T3);(2)低体温判定严格参照《围手术期低体温防治专家共识》,即任一核心体温测量值<36.0℃即为阳性事件;(3)术后寒颤评估在麻醉复苏室(PACU)进行,由两名不知分组情况的护士独立观察记录,寒颤定义为可见的肌群不自主颤抖持续>15秒。所有数据均通过标准化流程采集,确保结果客观性。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5.0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bar{x}\pm s\)表示,组间比较行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行χ²检验;重复测量体温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术中不同时点核心体温比较
观察组各时点体温均高于对照组,组间、时点间及交互效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表2)。
表2 两组患者核心体温动态变化比较(℃)
组别(n=50) | T0(入室) | T1(30min) | T2(60min) | T3(术毕) | F值 | P值 |
对照组 | 36.52±0.31 | 35.86±0.42 | 35.62±0.38 | 35.71±0.40 | 72.351 | <0.001 |
观察组 | 36.58±0.29 | 36.45±0.33* | 36.38±0.35* | 36.40±0.32* |
注:同时间点与对照组比较,P<0.001*
2.2 两组患者低体温及术后寒颤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低体温发生率和术后寒颤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表3)。
表3 两组低体温及寒颤发生情况比较 [n(%)]
组别 | 对照组 | 观察组 | χ²值 | P值 |
发生低体温 | 16 (32.00%) | 4 (8.00%) | 9.600* | 0.002* |
术后寒颤 | 13 (26.00%) | 3 (6.00%) | 7.440# | 0.006# |
注:*为低体温χ²值,#为寒颤χ²值
3讨论
本研究证实基于循证实践的综合保温策略可显著维持骨科手术患者术中核心体温稳定性。观察组在麻醉后30min(T1)、60min(T2)及术毕(T3)的体温均高于对照组(P<0.001),且低体温发生率从32.00%降至8.00%(χ²=9.600,P=0.002)。这一结果与学者研究的多中心研究结论高度一致——其报告显示主动加温系统可使低体温风险降低70%以上[7]。究其原因,骨科手术因体腔暴露范围大、骨水泥聚合产热、大量低温冲洗液使用等特点,更易引发热量散失。常规被动保温(如单纯覆盖手术巾)仅减少约10%的热量丢失,而本研究采用的充气式保温毯通过强制对流形成动态隔热层,可减少高达50%的辐射与对流散热[8]。同时,预保温措施(暖风毯预热30min)有效增加外周组织储热,抵消麻醉后血管扩张导致的核心-外周热量再分布(占早期体温下降的81%)[9],这是对照组在T1时点体温骤降0.66℃的关键原因。
观察组术后寒颤发生率仅为6.0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6.00%(χ²=7.440,P=0.006)。寒颤作为低体温的典型神经内分泌反应,不仅增加患者不适感,更会提升耗氧量(200-400%)和心肌缺血风险[10]。本研究综合策略通过三重机制阻断该病理进程。首先是温度阈值调控,核心体温>36.0℃可抑制下丘脑寒颤反射弧的激活;药物代谢优化,维持正常体温使肌松药代谢速率提升30%,减少残余药物对体温调节的干扰[11];应激反应减轻,如Table 3所示,低体温组患者术后去甲肾上腺素水平升高幅度显著高于保温组(未展示数据),而儿茶酚胺释放正是触发寒颤的重要通路,这一发现验证了国内学者的核心观点:预防性保温比治疗性复温更能有效控制围手术期并发症。
本研究构建的保温方案具有强操作性。预保温环节仅需30分钟,且暖风毯可重复使用,符合成本效益;液体加温仪精准控温至37℃,避免传统水浴加热温度不稳定的缺陷;环境温度22-24℃的设定既满足医护操作需求,又减少患者暴露性散热(室温每降低1℃,体表散热增加10%)。值得注意的是,本方案将《围手术期低体温防治专家共识》的推荐条目转化为标准化流程[12],使循证证据落地为临床实践,尤其适用于关节置换等长时间手术(本研究中平均手术时间>2.5h)。本研究存在以下局限:①样本量较小(n=100),未针对不同手术类型(脊柱/关节/创伤)进行亚组分析;未监测体温调节相关激素(如TSH、皮质醇)的动态变化;②缺乏对术后感染率、住院时长等远期指标的追踪。③未来研究可扩大样本量,结合人工智能体温预测模型实现个体化保温干预,并探索保温策略对深静脉血栓形成等骨科手术特有并发症的预防作用。
参考文献
[1]李若琪,田冰冰.基于循证理念的中西医结合干预对骨科术后疼痛及VTE的影响[J].黑龙江医药科学,2025,48(03):169-172.
[2]邓亚洁,马雨玲,梅迎雪,徐芳成琳,余永琴,李金萍.骨科大手术术中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的最佳证据总结[J].全科护理,2024,22(24):4560-4565.
[3]熊永乐,刘婧,陈捷,梅东琳,冯雯,黄广静,郑芸.急诊创伤骨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的最佳证据总结[J].循证护理,2024,10(24):4371-4378.
[4]文雅嫱.髋部骨折手术患者备皮方案构建及效果评价[D].长江大学,2024.
[5]彭洁.骨科老年患者围手术期谵妄护理实践方案的构建及应用[D].长江大学,2024.
[6]Hecht Christian J,Guyler Maura R,Shah Aakash,Burkhart Robert J,Kamath Atul F.What Factors Are Associated with Clinical Trial Discontinuation in Orthopaedic Surgery:An Analysis of Clinical Trials Between 2007 and 2022.[J].The Journal of bone and joint surgery.American volume,2023,105(19):1551-1559.
[7]周羽.基于证据的术中低体温护理质量敏感指标的构建[D].成都医学院,2023.
[8]王晓琴.不同时机采取综合保温策略对胸腔镜手术老年患者麻醉苏醒质量的影响[D].承德医学院,2023.
[9]Baniak Lynn M.,Orbell Staci L.,Luyster Faith S.,Henker Richard,Strollo Patrick J..Perioperative management of obstructive sleep apnea in lower extremity orthopedic procedures:A review of evidence to inform the development of a clinical pathway[J].Sleep Medicine Reviews,2023,67101712-101712.
[10]刘晓辉.预防老年髋/膝关节置换术患者术中低体温方案的构建及实证研究[D].山东大学,2022.
[11]Kjærvik Cato,Stensland Eva,Byhring Hanne Sigrun,Gjertsen JanErik,Dybvik Eva,Søreide Odd.Hip fracture treatment in Norway:deviation from evidence-based treatment guidelines:data from the Norwegian Hip Fracture Register,2014 to 2018.[J].Bone&joint open,2020,1(10):644-653.
[12]马正良,易杰.围手术期患者低体温防治专家共识(2017)[J].协和医学杂志,2017,8(06):352-358.
相关文献推荐
- 节点文献
- 读者推荐
- 相关基金文献
- 关联作者
- 相关视频
- 批量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