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化维护视角下车间电气设备故障预警系统设计与实现

周彬

红塔辽宁烟草有限责任公司营口卷烟厂 邮编 115000

摘要: 摘要:随着制造业自动化与智能化水平的持续提升,车间电气设备的运行稳定性与故障预警能力成为制约生产效率与安全水平的重要因素。传统的电气设备维护多依赖周期性巡检与事后维修,存在响应滞后、故障预测能力弱等问题,难以满足当前智能制造对高可靠性与精细化管理的要...
  • DOI:

    10.13738/j.cnki.acc.qklw60536

  • 专辑:

    科学Ⅰ辑;信息科技

  • 专题:

    信息、科学;综合科技

  • 分类号:

    G90;N92

摘要:随着制造业自动化与智能化水平的持续提升,车间电气设备的运行稳定性与故障预警能力成为制约生产效率与安全水平的重要因素。传统的电气设备维护多依赖周期性巡检与事后维修,存在响应滞后、故障预测能力弱等问题,难以满足当前智能制造对高可靠性与精细化管理的要求。本文从智能化维护的视角出发,分析了车间电气设备故障管理的现实困境与技术发展趋势,明确提出构建集数据采集、边缘计算、智能预警、实时反馈于一体的故障预警系统。在梳理电气设备运行规律与典型故障特征的基础上,本文设计了一套适用于车间现场环境的电气设备智能预警系统架构,提出基于多源数据融合与特征提取的故障识别方法,并构建响应闭环机制。研究表明,该系统能有效提升电气设备运维效率,降低故障停机率,为车间数字化运维提供可行路径。本文的研究成果为推进智能维护技术在中小型制造企业的落地应用提供了理论与技术支撑。

关键词:智能维护;电气设备;故障预警;边缘计算;数据采集

引言:近年来,随着“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等国家战略的持续推进,制造企业对车间运维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尤其是以PLC控制系统、电动机驱动系统与变频器为核心的电气设备,其在数控机床、自动化产线及能源控制等环节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一旦发生故障,不仅可能导致设备损坏、产线停摆,还会带来安全隐患和经济损失。传统的设备管理方式主要依赖定期人工巡检或基于经验的判断维护,存在故障预测不精准、响应时间滞后、维护资源浪费等问题。本文聚焦于车间电气设备智能化维护的实际需求,系统阐述了智能化故障预警系统的设计原则、系统结构及其关键技术路径,旨在为制造企业构建数字化、智能化的设备运维平台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参考。

1 智能化维护背景下车间电气设备管理现状

1.1 智能化维护的发展概况与技术基础

智能化维护是指在工业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支持下,针对设备运行状态进行主动监测、精准识别与预测维护的新型管理方式。其核心在于从数据驱动的视角出发,将传感器、边缘计算节点与运维平台有效集成,实现设备状态的全生命周期监控与预警。与传统“事后修复”模式相比,智能化维护强调“预测为先、诊断精准、干预及时”,在大中型企业中已广泛推广,在中小制造企业也开始逐步落地实施。

1.2 电气设备运行特点与常见故障类型

车间电气设备多呈现出“高强度、高频率、持续运行”的工作特点,尤其是常用于生产控制的PLC模块、低压配电柜、接触器、继电器、电机与变频器等关键部件,其工作状态直接关系到整体产线的运行稳定性。典型故障类型主要包括接触不良、线缆老化、电机过载、控制模块故障、变频器散热不良、电源电压波动等。这些故障往往隐匿性强、发展迅速,如未能及时预警和干预,极易引发大面积停机甚至设备损毁。

2 故障预警系统的需求分析与系统设计

2.1 系统建设目标与功能需求

为实现对电气设备的实时感知、故障预测与报警响应,故障预警系统的建设目标应涵盖四个核心功能:一是准确采集设备运行数据,如电流、电压、温度、振动等;二是实时分析设备状态,发现潜在故障趋势;三是根据故障等级,推送预警信息至运维人员;四是记录完整故障日志,支持后续数据回溯与分析优化。系统还需支持远程访问、可视化展示与平台兼容性,确保在车间多类设备异构环境中的通用性与可扩展性。

2.2 系统总体架构与模块组成

故障预警系统的整体架构由三大核心层级构成:底层为数据采集与感知层,部署传感器模块与边缘节点,对各类设备关键运行参数进行实时采集;中间层为数据处理与分析层,嵌入边缘计算与云端协同处理机制,实现对数据的特征提取、状态判断与趋势建模;上层为预警展示与响应层,负责预警信息的推送、界面可视化与故障知识库联动。系统以“边云协同”为技术基础,兼顾响应速度与数据处理效率。

3 智能化预警系统中的关键技术实现

3.1 多源数据采集与特征提取

电气设备在运行过程中会产生大量实时数据,涵盖电压、电流、温度、振动、开关状态等多个维度。为保证预警系统的有效性,首要任务是实现数据的多源同步采集与准确提取。通过部署高频采样传感器与工业控制接口,可实时获取设备运行关键指标,并采用数据清洗、归一化处理等方法消除干扰因素。

在特征提取方面,系统需根据设备运行工况提取时间域、频率域和时频域特征。例如,电流波动特征可以通过滑动均值与方差判断负载异常;振动信号通过傅里叶变换提取频谱能量,识别潜在故障频点。对于不同设备,系统需预设标准工况基准,通过对比当前特征数据与历史健康状态数据,实现故障趋势识别与初步诊断。

3.2 异常检测与故障诊断算法设计

为了提升系统对潜在故障的识别能力,需要引入机器学习算法与统计模型,对设备运行数据进行多维分析。常用的故障检测算法包括支持向量机(SVM)、随机森林(RF)、K近邻(KNN)以及基于神经网络的自编码器模型。其中,基于SVM的异常点分类在小样本、非线性问题中表现良好,适用于车间中部分设备数据稀疏的场景。

针对部分设备故障特征弱、不易察觉的问题,系统可采用基于自学习机制的异常识别模型,结合聚类与分类算法建立动态判别阈值。当采集到的参数超出特定阈值范围,系统将自动生成风险等级并推送预警信号。同时,通过故障知识库的构建,可实现设备类型、故障原因、建议处置措施的联动,增强系统的智能诊断能力。

4 智能维护视角下的系统应用前景与优化建议

4.1 故障预警系统的实际效益与价值

智能化故障预警系统的引入显著改变了传统设备管理模式。在实际应用中,该系统能显著提升车间设备的可用性与可靠性。一方面,通过实时监测与故障预测,系统能在早期发现隐患,避免重大故障发生,减少非计划停机时间,提升生产节拍稳定性;另一方面,通过数据驱动的设备管理,企业可合理安排维护资源,实现人力、物料的最优调度,从而降低综合维护成本。

此外,系统还具有良好的可复制性与扩展性。在设备类型多样、产线结构复杂的车间环境中,只需调整参数模型与接口协议,即可快速适配不同设备,实现统一平台管理。这种架构为企业打造以数据为核心的数字化运维生态奠定了基础。

4.2 系统建设中的优化方向

在系统推广与实际运行中,仍存在部分限制因素亟待优化。首先,在数据采集精度方面,部分老旧设备由于缺乏接口或传感器布置不合理,导致数据缺失或失真,应推动设备改造与传感器网络的合理布局。其次,在算法模型的适应性方面,现有模型多基于离线训练,缺乏对工况变化的自适应能力,建议引入在线学习机制提升系统的鲁棒性与泛化能力。

同时,系统平台在可视化方面需进一步加强。建议开发多维数据仪表盘与交互式界面,使运维人员能够直观掌握设备健康状态、预警记录与处置结果,提高系统使用率与响应效率。最后,为确保系统长期稳定运行,应建立完善的数据安全机制与系统容错机制,防止因网络攻击或硬件故障导致的系统瘫痪或数据丢失。

5 结语

本文立足于智能制造背景,针对车间电气设备运维中普遍存在的故障响应滞后、状态感知不足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智能化维护理念的故障预警系统设计方案。通过系统的功能需求分析、技术架构构建、关键算法模型设计及响应机制优化,构建了一套具备实时感知、异常识别、智能预警与响应反馈能力的设备维护系统。研究表明,该系统不仅提升了电气设备运行的可靠性和安全性,也为制造企业推动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提供了有力支撑。未来,随着边缘计算、人工智能与5G通信等新兴技术的持续发展,电气设备的故障管理将进一步朝着更高精度、更强自适应、更好用户体验的方向演进。建议在后续实践中进一步推动系统与企业现有MES、ERP等管理平台的深度融合,打造“设备-数据-决策”三位一体的智能维护体系,全面提升制造车间的运维能力与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 胡志远, 罗晓莺. 电气设备故障预测与健康管理技术研究综述[J]. 电气工程学报, 2021, 20(6): 45-52.
       [2] 张国斌, 王梦阳. 智能制造环境下的设备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研究[J]. 机械与电子, 2022, 40(4): 58-63.

 


更多
引文网络
  • 参考文献
  • 引证文献
  • 共引文献
  • 同被引文献
  • 二级参考文献
  • 二级引证文献